娴娴领悟旧事
XX0594.com领悟何曾悟,旧事如天远。
领悟何曾悟,旧事如天远。
政协发言
关于对莆仙方言进行“复古”的建议
莆仙方言是全国七大方言“闽方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莆仙人文脉相传的精神纽带。作为莆仙人,我们几乎天天都在说。而俗话说,“阿骚讲无字”,我们往往只会说,却很难用文字书写出来。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莆仙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方言,相当一部分都是有字的,也就是有来历的,可以书写出来,只不过随着年代的久远,人们逐渐淡忘罢了。
如果我们认真加以考证,所收获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或文字领域的,它可以让我们管窥到莆仙历史的某些发展轨迹。
如我们说男人或丈夫为“达埔”。这“达埔”是什么意思呢?唐朝末年王潮(王审知)带一批中原唐朝人入闽,所以福建许多地方称男人为“唐补”,意为唐朝来补之人。那么女人为什么就不叫“达埔”。原来“达埔”还和“打捕”音相近,是打猎捕鱼,这是男的事。可那是农耕社会以前的事,太古老了。
男的叫“达埔”,那女的叫什么呢?“雌儿”,这个词在古代通俗小话里实在是太常见。《水浒传》第二四回:“乾娘,你且来,我问你:间壁(注——莆仙话隔壁)这个雌儿,是谁的老小?”
像这种的还有很多,比如“凌迟”:它本是古代的一种酷刑,现在用来比喻拷打、捉弄等:我凌迟你给死。
连天:唐李白诗:“天姥连天向天横”,说的是天姥山连天高;
高:莆仙话叫“县”,“县”为什么是“高”呢?原来,县在文言里通“悬”: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驷玉虬以乘鹥兮,溘埃风余上征。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月光:仙游人叫月亮为“月光”, 古多见于民间歌谣俚语。唐常衮《月光光》歌谣流传至今,余光中亦有同名诗。该称呼形象生动,有形有色,寓意圆满。莆田话,音译一可为“月叶”,指初月或残月形如树叶,有憾缺之美。亦可译为“月娘”,如此,则有神话之味,令人遐想。
【扩展】据《闽都别记》记载:唐代福建观察使常衮入闽时,“闽人一字不识,难以开导,遂作俗谣《月光光》,以土音教之,歌既能唱,随写字教之识。”歌谣内容为:“月光光,渡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不得渡,小妹撑船来前路。问郎长,问郎短,问郎一去何时返。”
仙游民间也有:“月光亮荧荧,阿蜜(小宝宝)哭要吃恁(奶),娘乜(niè,妈妈)拿攒(细木)打,阿马(奶奶)就去牵。牵到阿六沟(屋后面),捡到一分红军仔(小硬币)……”的歌谣;
詈骂:蔡琰《悲愤诗》:岂敢惜性命,不堪其詈骂。。
觌宝:凤彩鸾章,霞鲜锦缛;觌宝河宗,未必比丽。(《艺文类聚》四十三)
厮:莆仙方言“厮”字通“相”,如“相打”叫“厮打”;“相骂”叫“厮骂”;“相认”叫“厮认”;“相害”叫“厮害”。用法与古代同。
街路:仙游话城关、城里、街道叫“街路”。如“我明早要去街路”。“我昨天去街路,那里变化真大,我都认不得了!”此语亦古。《资治通鉴》卷二“子不若引兵疾走魏都,据其街路”。
小姑:莆仙方言丈夫之妹叫“小姑”。古乐府《焦仲卿妻》: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160;
助:莆仙话把筷子叫“助”(也写作箸、筯)。这是古时的叫法。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九:上(唐宣宗)曰“朕近与此女子会食,对朕辄折匕助。性情如是,岂可为士大夫妻!”
像这种的词语实在是太多了,但我们正在基本上都没办法知道了,也没办法写出来了,因此大家常说“阿骚说无字”。 事实上,莆仙方言作为古代汉语的活化石,保留了古代汉语的大量词汇和语法,大多可以用字写出来的。建议我们政协发挥人才荟萃的优势,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那一定是件大有益处的事。
阅读:1615 |
【更多精彩,继续分享】
前一篇: 市政协开展博物馆展陈项目建设及馆藏文物收集情况视察
后一篇: 莆田市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登记宣传启动仪式在涵江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