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旧事

学习,领悟

深度报道论文
作者:admin时间:2016-11-3

    前天写了篇深度报道(提纲),不知怎么的就没掉了。不是为自己写的,却是自己写的。没掉了,好可惜。如果是自己的就不定了。现在重新直接写到网络上,保险!

一、报道意义和概念界写

    意义:

    概念:

二、如何讲好深度报道故事

    1、有广度:多采访平衡各方意见/把事件放在背景中进行考察(事例:建房收费)

    2、有温度:人性化,新闻事实与记者关怀(倾向)并不矛盾(事例:缺)

    3、有延伸:后续报道,完整呈现(事例:监护权)

三、思考

    1、记者的思辨能力

    2、材料的收集准备

    3、时效与深度的平衡


    当前自媒体风行,新闻产品呈现出短平快的特点,应当说,这种状况在某种情况下适应了当前受众的心理和阅读特点,也和新闻生产者理念和素质有关,它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新闻产品的表面化浮泛化。而作为地方一级的主流媒体单位,在时效、灵活等方面可能不及自媒体,但在权威、公信等方面却具有天然的优势。我们不人云亦云,为的是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不浅尝辄止,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深度。这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要推出一些有深度、有影响,而人无我有的深度报道。
    何为深度报道?深度报道我们经常在做,却难得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概念:“深度报道的写作很难明确分界”(沈征郎,实用新闻编采写作,153页,联合书报业,1990)。有人从文体方面予以阐释,认为它是一种有思想深度的报道,或是更长更详细的新闻,或是一种解释性的报道。“在我国,深度报道也称为‘全息报道’、‘解释新闻’、‘大特写’、‘社会纪实’。”(高宁远、郭建斌、罗大眉,《现代新闻写作教程》、新闻出版社、1998,P142)有人则从写作方式予以说明,《新闻学大辞典》则定义为:“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的报道形式。”(甘惜分,新闻学大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P153)
    如果说将新闻事件置于社会背景中进行考察是一种类比广度的话,那么对事件本身相关因素进行广泛调研就是一种()的广度。前者是面与面之间的一种广度,后者则是点与点之间的广度,前者展示的是一种社会现象的共同现象,后者是事件真相的探求,我们可称之为点的广度。它包括对事件各方当事人的求证、()避免陷入片面的观点之中。这既是平衡各方之需,也是还原真相之路。
    在《建房先交9000元》中,当事人是个住房困难的农民,我们在采访当事人时,当事人提供了村委会文书XX签字收费收据,并道出了收费的原委:不知收费是何名目且无正式发票。据此,我们初步可以。之后,我们又采访了村委会及文书XX,他们也说出了自己的收费依据:
0
下篇:最普通的成语?
您的留言是我初心不改的情感之源!>

暂时没有评论
 访问量:508033
任何第三方若要引用、转摘本站信息,均需征得本站书面同意,否则视为侵权。本站信息为个人观点,若因引用本站信息而产生的任何情况,均与本站无关。Email:linmutou@163.com
闽ICP备140178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