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砖街的现状和保护价值
红砖街位于陈桥村南面,东西全长800多米,因街面全以红砖铺设而得名。红砖街自古以来陈桥村的一个要地,四周河道环绕,素有“玉带盘腰”之说,东和白塘秋月、宁海初日相接,西于东墩、郭庄两村相邻,南以海堤为界,面朝壶山西利村,北通蓝田、江尾两村,水陆交通便捷。旧时北上可通福州,直抵京城,南下泉州广州,能达东南亚各国。由于地理环境优越,这里成为陈桥村村民生产发展的聚居宝地,也留下辉煌灿烂的地域文化。
1、中西合璧的古村落
沿着红砖街,居住着400多户以陈姓、吴姓为主的村民。长期以来,陈桥村村民以其聪明勤劳的双手创造了辉煌的村落文化。这里的居民长期临海而居,素以制造家具而称道于世,古村落文化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带的地域文化。
居民的房子,多以青石为墙基,高约一米,这样可以抵御海水涨潮和雨季洪水的侵袭。青石墙基之上,有的是灰色土墙,有的是红色砖墙。墙体上窗户大都为木制,花纹精美形态各异。位于红砖街中段的一座“双座厝七间张”,外观红砖碧瓦,内部曲径通幽。正门木制门楣缕有双层梅花格,古色古香,门坎用龙眼木铺设,经久不腐,窗户的窗棂装饰有万寿格,做工精细。最具特色的是东面的墙壁上有一长宽约30公分的石敢当,该石敢当凿墙而设,内有一烧瓷的红色老虎。别处的石敢当均立于地上,独此不同,源于该村临海,每当潮涨水漫之时,路面皆没,石敢当位于高处,水不能及,可常佑一方平安是也。进入该房间,内部小巷弯曲通达,房间则依次分布左右,期间还设有天井。整座房子错落有致,是传统的旧时大户人家风格。
与该房子中式风格不同,另有一大厝中西合璧,另具一格。据村里的陈氏族谱记载,上世纪30年代,一部分陈桥村民背井离乡,带着制作家具的手艺南下东南亚谋生。这些人在发达之后,衣锦返乡,建起东南亚风格的房子,光宗耀祖。该房子就是当时新加坡华侨陈光裕所建,高三层,有15开间。一层用青石累彻而成,并用石柱支撑,门户开张大气;二层用葫芦瓷柱围成栏杆,洋气豪华;三层为三角房顶,屋檐高翘,鸳鸯红瓦,设有阁楼小窗,推窗远望,可揽白塘秋月、宁海初日美景。整座房子,一二层为东南亚风格,三层则为中国传统风格,至今保存完好。
2、多采多姿的庙宇祠堂
20多座庙宇祠堂散布在这些村落中,是红砖街的另一特色。这些庙宇祠堂历史悠久,积淀深厚。
位于村口的五福寺始建于南宋宁宗赵扩嘉泰二年(1202年),由当时进士陈宗起献地组建。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该村陈、吴、解、沈四大姓氏捐资重修。五福宫至今香火旺盛,延续800多年,期间虽经风雨洗涤朝代沧桑,至今风貌依旧,仍然保存了宋朝鼎盛时期的建筑风格,是一份难得的文化遗产。
陈氏祠堂始建于明天顺八年(1464年),当年陈音明进士及第,皇帝特赦其建立宗祠。祠堂座北朝南,由砖埕、走廊、门厅、天井、正厅组成。正存有石盘、石珠、匾额及一对高约2米的蟒蛇石鼓。
方成殿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1644年为同治元年),坐南朝北,前殿有大厅、天井、砖埕、走廊、四脚亭、正厅,后殿有石盘、石珠、匾额等,具有明清风格。
陈公桥建于同治八年(1869年),桥头设有桥碑,碑书“陈公桥”三个榜书,字体雄伟康键,落款为同治八年,碑旁另有一小楷石碑,详述建桥经过。该桥至今尚存,仍有村民交通往来。
众多极具文化积淀的庙宇祠堂如一颗颗明珠点缀在红砖街的古村落中间,使得整个村落熠熠生辉。
二、古村落保护建议措施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古村落日渐湮没消失。陈桥红砖街的古村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价值,对其保护刻不容缓。我们建议:
1、全面普查,建档立制。建议由区镇村三级有关部门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对全村的历史遗迹、村居庙堂等进行一次全面的摸底普查,建立档案,把具有历史价值的房、景、物等,通过文字、音像等形式记录在案,为今后的进一步保护、开发、利用保存资料、提供佐证。
2、投资修缮,保护利用。现今的红砖街,有的已经被水泥所覆盖,有的已经被挖掉,地板上的红砖大部分也已经破碎。古民居大部分年久失修,已成危房,墙体已斑驳脱落,门窗、屋顶脊梁及其花纹雕饰也出现腐朽。保护修缮迫在眉睫。建议由政府出资,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予以修缮保护。只有保护好,才能利用好。
3、设立特色民俗博物馆。陈桥村自唐朝以来就是家具专业村,红砖街南临木兰溪,过去沿街临溪开设有18坎水车销售店铺。建议设立民俗博物馆,收集散落在民间的水车及古家具、古农具等,既可展示陈桥村发展印迹,也可以陈桥传承家具文化。
三、存在问题:
1、村民保护意识薄弱,古村落及其相关物品破坏严重;甚至有的村民随意挖河修路、修缮房屋,有意无意在破坏了村落的原貌,造成了不可复原的人为损害。
2、保护硬件缺乏,红砖街位于陈桥村边缘,没有摄像监控、没有消防设施,防盗防火防水等方面基本处于空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