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旧事

学习,领悟

涵江宫口河的繁华昔日
作者:程德鲁时间:2018-7-3
延寿溪流入涵江有三条支流在涵江四沟咀汇合流经宫口、鳗巷、咸草顶,从端明陡门入海。在保尾汇合处正好有四条水道,所以称为“四沟咀”。因为这段水域的北岸曾经有一座妈祖行宫,名“灵慈宫”,香火旺盛,这里行人流量大,据水陆要地,就被称为“宫口”,河流就称为“宫口河”。
涵江是木兰溪、延寿溪、萩芦溪三条母亲河入海之地,到处水网密布,早年多有水害。南宋国子监祭酒、礼部尚书刘政疏通“水心河”,涵江的所有大河小沟都得到疏浚,变水害为水利,使涵江成为丰腴的鱼米之乡,更使水乡水路四通八达,促进商贸的发展。涵江有个三江口港,内河水道的畅通也使航海与外贸迅速地发展,涵江的繁华,看看宫口河。现在宫口河变了,但它给涵江人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成为了涵江人的乡愁。有多少侨居异乡的游子回乡后要寻找宫口河的风采,有多少曾游过涵江的文人、客商要重踏旧地,要寻找当年涉过的水乡美景。
随着涵江古镇商业的不断发展,涵江周边的村民就来宫口河经商,甚至于福州、泉州等八闽客商都看到涵江的商机,纷纷来到古镇购房开店。为宫口河前期开发开了先河。泉郡会馆面向宫口河,是客商云集之处,既是妈祖行宫,也是外地商家互帮互助,抱团取暖的组织。
明嘉靖年间,宫口河北岸建一座“寿泽书院”,它是涵江早年培养年轻人的学校之一。寿泽书院历史上曾改为魏忠贤的生祠,清后期作为政府收税的局卡。民国后,涵江“文会”设在此。文会是崇祭孔子的,置有产业,经费充盈,每年举行祭礼,有春秋二祭。民国十九年,寿泽书院创办为涵江地方医院。抗日战争期间,寿泽书院被作为“涵江青年服务社”社址,解放初期在这里创办涵中小学,后作为涵江税务所公所,新华书店分销店。1952年间,寿泽书院被拆迁,建为涵江工人电影院。
清末,鸦片战争打开了封闭的中国国门,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但西方先进的文化、科技也随之传入华夏,产生东西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涵江作为一个港口古镇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传教士蒲鲁士于清末来涵江传教。当时欧美国家急需向外寻找市场,蒲鲁士看到宫口河商机,让教友方德敬牵头,代销美国美孚煤油业务,获利极大。蒲鲁士看到宫口河北岸一片田地和杂地,认为可以进行开发,就向方德敬提出开发这片土地的打算,肯定可以获利。于是在蒲鲁士的支持下,方德敬在宫口河设立义德代理行,专门经营煤油业。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方德敬在宫口河北岸建立了四个单元中西合璧的双层砖木建筑群。涵江巨商陈镜平在方德敬开发的影响下,也看中宫口河南岸地方,他以经营豆饼所获巨利,开发宫口河南岸,兴建了一整条建筑群,为双层砖木结构(个别单元为三层)。
宫口河两岸,一时楼房林立,两面临河是一整排红砖砌就的拱门立柱,两排骑楼沿河而建,骑楼下是两条颇宽的石板道,道旁是一单元一单元拱形大门的商行与货栈,后座是仓库,楼上为住家。到40年代初,整个宫口河主营豆饼的大中型商号就有40多家。家门前在河岸建立小型码头,取水道交通之便,起卸货物就在自家门前小码头船运。那时,三江口海运货物也转运入宫口河集中,再从宫口水道辐射到莆城,仙游,惠安,永泰等地。宫口河两岸商栈鳞次栉比,商旅往来如流,河中舟楫穿梭,一派繁华景象。
宫口河南向有两条巷,一条通三角埕, 称“乌池巷” ,据说是曾经住过一一位颇为著名叫乌池的人。这条巷后扩大较宽,曾经是萝蔑一条街。另一条巷通往前街,早期街道人家从此巷通往宫口河挑水,整日巷都是湿的,称“水巷”,也曾经叫“梅花巷”。后来巷口建了远东大旅社,就被人称为“远东巷”。旧城改造后这里还叫远东巷。远东巷往西有条通前街较宽的街称“横街”。宫口河南岸陈镜平曾为自家建两单元房,靠近保尾西部单元是他嫡妻及子孙居住,靠近东部一单元是其妾及子孙居住。这两单元房子都建得很精致,房顶有宽大的阳台。南岸最给涵江人难忘的是莆田第一座电影院,叫“涵江戏院”,涵江人叫它“宫口戏园”。它是上世纪30年代陈镜平花2万多银元所建的,规模不大,只有500个座位。涵江戏院从不演戏,只放映无声电影。它是涵江当时唯一的文化娱乐场所。
宫河的繁荣与远东大旅社的开设不无关系。远东大旅社就在水巷口上,是座三层砖木建筑,它内设理发厅、饭店、汤房(塘瓷浴池)、小礼堂(也放电影),内部电灯、电扇、电铃,客房用具新颖,灯具、门锁全是当时新款。各地客商十分喜欢,设备先进、齐全,名闻遐迩,也为宫口河增色不少。
宫口河的人流量不断增加,形成为豆饼、肥田粉、煤油(番仔油)、大豆和大米等莆田特产的以批发为主的繁华街道。为了方便交通,宫口河上架上大桥,最早在寿泽书院门口架石桥,就取名“寿泽桥”  在远东巷南北向架上木桥,在“大汉巷”对冲也架一座木桥, 但随着商业的发展,这些旧桥妨碍了水上舟辑的通航。民国初先后改木桥为石质桥墩水泥拱桥,桥上设栏杆扶手。远东巷口石桥取名“喜雨桥”,大汉巷口石桥取名“丰乐桥”。宫口河上的三座桥飞架,给宫口河增添了妩媚的魅力,放射出南国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风光,那时的宫口河两岸商住楼群落,红砖碧瓦,依水而居,骑楼临流,隔河相望,拱桥相通。两岸骑楼站在南方阴雨气候时可为行人遮风避雨。河中水清可鉴,少年儿童在水中嬉戏,争相恐后从桥上跃入水中,饱含着水乡集镇的美景和情调。难怪人们称它是“东方威尼斯”。当年宫口河旅游价值可比周庄更胜周庄。
解放后,宫口河的商业属性逐渐淡去,但它的文化品位还是存在的。远东桥北岸,每天清晨就从这里传出广播,涵江广播站设在这里,它给涵江人民播送新闻、天气预报、文化信息。
解放后涵江的影剧院(戏园)就只有鉴前的人民剧场。它是上世纪40年代的建筑物,地方逼窄,且陈旧不堪,已经大大不能满足繁华古镇几万人民的文化需求。1958年涵江镇计划在宫口河原寿泽书院建一座电影院。先是动员居民、干部捐献建筑材料,一砖一瓦都欢迎,可是所得极少,经费难于解决,后由涵江镇工会接手建设,于1960年落成。涵江工人影院正对寿泽桥,当时建筑是十分成功的,外观红砖建筑大方宏伟,内部敞亮,有1000多个座位,建有门厅,休息厅,便于观众候场。涵江工人影院建成,带动宫口河的再次繁荣。大门前的寿泽桥上“橄榄添”的青果摊为看电影的观众提供了各种味道的橄榄、油甘、杨桃(莆田三小果)和李片等蜜饯。龚振添的橄榄自民国起就打响了品牌,常年在寿泽桥设摊,涵江工人电影院更为他创造商机。橄榄添也为涵江工人电影院增加票房价值。
寿泽桥南岸就是横街。电影院也使短短的横街繁华起来。横街中段开一家国营饭店,号“红旗饭店”,经营风味小吃,价廉货真很受广大民众欢迎。横街、寿泽桥、电影院成为涵江入夜后最热闹的地方。
宫口河水道是涵江内河最繁华的流域,平原上的沟船,仙游的溪船,新式的汽船,长年在这里穿梭。沟船与溪船多为载货,是宫口河商家主要的运输工具。沟船漆上红漆,溪船则显灰白,两者大小有异,但行驶在宫口河上却是各具风采。宫口河西段可通城里、梧塘、黄石,东段可驶入下望江一带。宫口河与鳗巷口相接处一条向北拐入的沟路直接鉴前、塘北。这里经涵江菜市场,每天运入大量的食品,保障民众生活需求。可惜“文革”后河水污染,河道堵塞。旧城改造后,这条水路全盖上水泥板,成为摆摊设点的地方。水泥路下的原沟路就成了阴沟。连河口的木桥也拆去,盖上水泥板。
宫口河向东,水流入鳗巷口。这段短短的水路突然变窄,水流湍急。鳗巷口尽头是市顶,横跨市顶原是一做水泥桥,民国时在桥平行处用木头在东西两侧盖了商店,使人看不到河水了。后来这两处商店成了糕饼店和工农兵饭店的一部分。这小段水路又窄又暗(商店和水泥桥)使河道不见天日。繁忙的运输通道来往船只不断经过,水道却只容一只船通过,在急流中极易产生碰撞,船夫们只好大声喊叫“船下了”或“船上了”,互相提醒,相互避让。这阵阵的喊叫声响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也是涵江的特色。至今涵江人还留有深刻的记忆。
民国二年(1913),英国人华实购买柴油机安装一架小汽船,在城涵之间行驶。从此城涵之间就有了汽船,并且越来越多,既货运,也客运。民国十六年在保尾成立汽船站。长年中有汽船行驶在城涵和涵江——梧塘两条航路,给莆田城关、涵江、梧塘的水上交通提供方便。1985年,因运输量少,涵江宫口河的汽船停开,汽船站关门。几十年间汽船也是涵江宫口河另一条风景线,给涵江人民留下美好的记忆。
宫口河的四沟咀,原来河面十分宽阔。每年的端午节,附近村庄的龙舟都在这里竞渡。民国十九年(1930)夏地方政府贴出布告,在保尾四沟咀举行龙舟竞渡。当时,来自莆田南北洋的80多只龙舟来涵参赛,盛况空前,赛事前后延续了三四天。这应该是涵江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龙舟竞渡活动,宫口河沸腾起来。1987年,涵江区委宣传部、区体委举行一次有14支龙舟队参加的竞渡活动。由于“文革”期间开始不断有人在四沟咀填沟盖房,河道逐渐狭窄,再加河道阻塞严重,以后就无法开展龙舟活动。
旧城改造,宫口河看不到那拱形立柱,看不到骑楼下的长长石板路,看不到穿梭的船只,看不到浓浓的商业氛围,也看不到那清清的河水与少年儿童在戏水,它只留在涵江人深深的记忆中。
(文章选自程德鲁的《涵江记忆》,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
下篇:中年(下)
您的留言是我初心不改的情感之源!>

暂时没有评论
 访问量:508027
任何第三方若要引用、转摘本站信息,均需征得本站书面同意,否则视为侵权。本站信息为个人观点,若因引用本站信息而产生的任何情况,均与本站无关。Email:linmutou@163.com
闽ICP备140178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