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小女闲谈,谈及“推敲”一词。我问之:“你以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句中,用‘推’与‘敲’有什么不一样?”
之之说道:“用‘敲’感觉比较有礼貌些。”
我认为,仅从这两句诗来看,“敲”与“推”并不一定是因为礼貌与否,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一、这两个词,都是动词,表达着一种行为动作,除此外,“敲”的动作含有试探之意(我们常说的“礼貌”大盖是源于此),它所强调的是由此带来的“声音”,听觉的意味更重些,“推”则侧重于动作,当然也可以联想出由推而产生的“声音”,但这并不是“推”本身所蕴含的意义。
二、更为深层的意义是——“敲”因为含有试探之意,所以可以看出僧要入寺,之所以要敲,或因为夜深了,寺门被关了,无法进入,要叫醒看门人。这里有两层意思,一、寺门为何要关呢?唐代《灵岩寺》诗云:“草堂栖在灵山谷,勤苦诗书向灯烛。柴门半掩寂无人,惟有白云相伴宿”,唐代韩偓《曲江夜思》诗:“鼓声将绝月斜痕,园外闲坊半掩门”,唐代《宿独留》诗云:“日晚宿留城,人家半掩门”,唐代许浑《南楼春望》“下岸谁家住,残阳半掩门”。这些“半掩门”都营造出一种和谐的野趣。如果那寺也是“半掩门”,僧要进去何须“敲”呢,不如直接“推”进去好了。由此延伸出第二层的意义,或此寺非在深山,或此僧非寺主管,或此间治安未至“夜不闭户”的程度,如此想来,诗意这安谧祥宁之境全无矣。
三、这样看来,似乎用“推”更好些,但字词的“推敲”离不能脱离全文而论。我们先来看原文。
此诗原文:
题李凝幽居
作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全诗描写的是作者月夜访友不遇的事。既然是访友,要入门,当然要先敲了,不管这门是掩是闭。如果莽然推门而入,就显突兀了。此处的“僧”,当指作者自己。据《新唐书》载:岛,字阆仙,范阳人,初为浮屠,名无本。僧所敲之门,并非自己的寺门,而是李凝的家门。
从这个角度上看,“敲”字无疑要比“推”字好,不仅更礼貌,而且更有音乐感。
四、我们还可以作些联想,不同意境,可以用不同的动词,如:
访友: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归家: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行路:鸟宿池边树,僧过月下门。
唐僧:鸟宿池边树,僧拜月下门。
鲁智深:鸟宿池边树,僧闯月下门。
蹭Wifi的僧:鸟宿池边树,僧近月下门。
等等,几乎所有的动词都可以配之,只意境不同而,一笑。
五、最后再谈一下“推敲”的真假。
“推”、“敲”两字,在诗中该用何字,不辨自明,如以上所述。更何况是贾岛这么一位大诗人,他怎么会为在这么浅显的字词所困扰呢?但“推敲”一词流传甚广,无非是来源于一个“典故”:
后蜀何光远《鉴诫录》:岛初赴名场日,常轻于先辈,以八百举子所业悉不如己。自是往往独语,傍若无人,或闹市高吟,或长衢啸傲。忽一日于驴上吟得「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初欲著「推」字,或欲著「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作推字手势,又作敲字手势,不觉行半坊,观者讶之,岛似不见。时韩吏部权京尹,意气清严,威振紫陌,经第三对呵唱,岛但手势未已,俄为宦者推下驴,拥至尹前,岛方觉悟。顾问欲责之,岛具对:「偶得一联,吟安一字未定,神游诗府,致冲大官。非敢取尤,希垂至鉴。」韩立马良久思之,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与岛并辔语笑,同入府署。
这里所记载的事并非事实。其一,韩愈在元和六年(公元811年)与贾岛相识,此时任洛阳令,可不是什么“大尹”。韩愈任京兆尹已是长庆三年(公元823年),此时两人早已交往。其二,韩愈曾在赠诗《送无本师归范阳》中写道,家住幽都远,未识气先感。来寻吾何能,无殊嗜昌歜。始见洛阳春,桃枝缀红糁。遂来长安里,时卦转习坎。此中明确写出贾岛原在幽都(范阳),知晓并主动去洛阳结识韩愈,后又随韩愈前往长安。所以怎会有偶遇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