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端午节。室外如一口大蒸锅,白花花的阳光,散发出咄咄逼人的热量,城市里到处是水泥地板,如滚烫的水般升腾着热气。车辆如开水中的游鱼一般,匆匆地逃来逃去,唯恐多呆一分钟就分被蒸熟。行人只有稀稀疏疏的,防晒服全副武装,只恨不得连眼睛全封上。偶尔还有邻居耐热的小孩子,在窗外用稚气的童声呼唤同伴出来玩,那声音如同浓荫里的蝉声,听了愈是觉得热了。几声过后,终还是唤不出同伴,童声就如同热化了一般而消失了。
莆仙人过端午,是从五月初一就开始的,民间称之为“五日节”。小时候常听母亲说,娘子未吃五日节粽,身上棉袄不舍放。说的是“五日节”前,天气再热却依旧还会冷,身上的衣服还是要多穿点,要不然就有可能受凉感冒。但到了“五日节”,天气就不会再冷了,这时便是进入夏天了,可以穿上夏装了。
作为民间的谚语,有着千年的智慧。上周农历四月三十,晚上睡觉时,还要关紧窗户,躺上床上,还觉得冰冰的。但第二天,五月初一,天气突然暴热。夫人说,现在是五日节,可以拿出“麻雀席”(莆田人对竹蔑席子的称呼)吧。看来她也是深受民谚的影响。
母亲离开我10年了,她的形象多少有点模糊了,而她的话音却还不时萦绕在我的生活中,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影响我的言行。
上次回老家,将过去我的日记带了过来。刚才在随便翻翻,想看看那年的五日节都在干些什么事。可是查了几本,都恰好是在那一天没有记录。看来那一天一定是在玩了,都没时间来记录。记得我一开始写日记时,是流水帐式的记录,上午干什么,下午忙什么,晚上干嘛等等。后来觉得这样写意思,就改为写心情了。现在看起来,那些心情日记,跟白开水一样没色无味,看起来一点感觉都没有。反倒是那些流水帐的,能勾起曾经的点点滴滴。曾经的欢笑泪水,宛如昨日。年少年老,只是在睡前醒来之间。
在一日记本中,我发现两张照片,一张是母亲的彩照,一张是我黑白照。我的照片后面写有1998,母亲的照片放在一个纸袋中,还有底片,没署年月。我想起母亲曾说,那年镇里组织摄影师到村里为老人拍照片,看这版式应该就是相馆拍的标准照,要不母亲也不会到哪里去拍这么一张照片。照片中,母亲安详而年轻,满头乌发,目光宁静,嘴含笑意。2011年母亲离开前,到处找照片,她都不满意,最后从一张乘车证剪下一张黑白照,她看后,才略微点头。我估计母亲也是无奈,最后只能将就了。当时要是找到这张照片,她一定很开心!这张照片跟我的那张放在一起,估计拍摄的时间差不多的吧,这样的话,那时母亲61岁,离母亲去世14年,离现在24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