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旧事

学习,领悟

从除夕到初一早
作者:xx0594时间:2018-2-16
老家在仙游县象运村,距离城关约5公里。
除夕下午四点多,我们一家人便开始吃晚饭。五点多,准备着要闹除夕了。不久,就有人家在院子里早早地点燃起火堆。这些柴木有的是枯木,也有的是新鲜的树枝,前者为了助燃,后者是为了燃烧的更久。老一辈的长者,还会在火堆中放进一根很粗的木柴。随着天色渐暗,各家各户都陆续点燃起了火堆。橘红的焰火伴随着哔哔啵啵的声音,照亮了整个院子,也照亮了人们的笑脸。此时天气尚寒,许多小孩子都喜欢围着火堆,暖暖的感觉一下子浸漫全身。我们还会不断地添加柴薪,希望新的一年家道会像火苗一样持续而旺盛。
大约半个小时后,火堆还在燃烧,但另一出大戏拉开的序幕——放鞭炮。政府禁止燃放鞭炮,在城市抓得紧,在农村则松得多了。二三十年前,我们燃放的是小鞭炮如苔花,如今花样更多了,直径约1米的巨轮般的团炮最为常见,摊开了会绕满整个院子。点燃后,噼噼啪啪爆烈声如迫不及待的滚石般倾泻而下,巨石之间的碰撞声清脆而响亮,浓浓的硝烟随即弥漫开来。这鞭炮声仿佛会号令,一家燃放之后,二家、三家、千万家都在同时齐放。不仅仅是鞭炮,还有各式各样的礼花,长长的一声“嗖——”,“嘣——”在天上炸出五光十色的春天。万炮齐发,似有千千万万个天女在尽情地散花,把夜空铺陈成百花园,赤橙黄绿青蓝紫,如流星般多彩而流动,让人目不暇接,一时间有如战场,到处是枪炮声、爆炸声、发射声,人们的欢笑声早已被湮没,笑容在礼花中也缤纷灿烂了。
不知过了多久,炮声渐息,但硝烟还浓,火堆还旺。老人家会把在柴火堆的已经烧得很旺的粗木头用火钳夹到屋里的柴火灶中,老人家称这为“火种”,边走边“迂呀迂呀”地叫着,这是“唤猪”(猪听到这声音,就会回家,或者跑过来进食)的声音,预意着香火年年延续,六畜兴旺。只是近年来这种习俗愈少了。
之后,长辈要给小孩压岁钱,小孩子们穿上了新衣,又得了压岁钱,蹦蹦跳跳的。以前农村小孩子的伙伴们多,就呼朋唤友的,三五个小孩子聚在一起玩着各式的游戏,现在小孩子只是单独在家,跟大人玩着手机。家庭的主妇则要准备着年夜饭。煮一锅干饭,直到明年。其他的家人则围坐着聊天。平时一家人大都外出,此时相聚,喝些小酒,聊往事,谈希望,这是一年中最大的团圆,也是人生中最大的团圆。只是如今,年轻人大都已被手机入侵成“低头族”了,团圆似乎也不那么重要了。
人们坐着聊天、看电视,直到午夜十二点时又开始放鞭炮了,名之曰“辞年”,亦有迎新之意。此时人们一般只放一轮,也有礼花,都较之前的少了很多。约十二点半我们才去睡觉。
初一这一天,大家都称之为“初一早”。清晨刚过五点,我们就起了个大早,挑着各式斋饭斋果到祠堂里祭拜祖先。越早越吉祥,我们到了祠堂,祠堂里灯火辉煌,这是本村林氏共同祭祖的地方。我们供上斋菜斋果,又用纸钱搭成高楼大厦,焚香燃纸,祷告祖先福佑子孙。
初一早,旧俗不能拿扫帚之类的东西,大家可以一起聊天,也可以结伴出去“游春”。父母健在,出嫁的女儿则要回家父母拜年。
0
下篇:回忆做岁
您的留言是我初心不改的情感之源!>

暂时没有评论
 访问量:508028
任何第三方若要引用、转摘本站信息,均需征得本站书面同意,否则视为侵权。本站信息为个人观点,若因引用本站信息而产生的任何情况,均与本站无关。Email:linmutou@163.com
闽ICP备140178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