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旧事

学习,领悟

我看《芳华》
作者:xx0594时间:2018-2-23
一、主题
影片把个人的命运同时代的变迁结合起,抒发了芳华易逝、青春难留的情感,大有“红颜零落岁将暮”的感叹。
影片以刘峰和何小萍的遭遇为主线,展示了两个人不同性格、不同命运。刘峰是“活雷峰”:老实善良,乐于助人,没有背景,因为追求爱情而被下放到前线,差点丢了小命,退伍后跑着苦差,被羞辱被罚款,连老婆都跟人跑了。他的命运或许是众多善良小人物的微代表。
何小萍,从小没有家庭的温暖,以为到了文工团就可以拥有新的生活,却想不到生活依旧拿她开玩笑。从偷军装照相到不愿演出而被调离,最后精神崩溃,命运一直捉弄着这个柔弱的女子,她的身上隐隐有着冉阿让式的悲剧。
从刘峰、何小萍两人相似的遭遇来看,影片在诉说着一个现实的问题:好心未必会有好报。
人心向善。行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现实中永远会有以“虐善为乐”的人。他们披着“善良”的皮,行着“虐善”的事,他们有背景,尖酸克薄,自私自利,当面阳光,转身阴暗,却能一路飞黄腾达,好报连连。即使是杀人如麻的“十不赦”,也一定是满口仁义道德。影片之所以获得众多观众的心,正是基于人心向善这一点之上的,善人真同情,恶人伪表情,人心如此而已。
影片并没有停留在批判“好心没好报”这个社会现象上,刘峰、何小萍的最后结局,却暗示了编导的对善良的积极肯定。“好报”未必幸福,平凡亦有完美。人生,真的就是如此——这才是影片真正的主题!
二、画蛇添足的旁白
影片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小穗子的口吻,插入了众多的旁白,不仅无益于主题的升华,反而成了最大的败笔。
影片由小说改编而成,具有小说的叙事严谨、结构紧凑的特点。可能也是由小说作者编剧的缘故,把小说的语言硬生生地嫁接过来,造成了多余的旁白。
不同于小说,影视的叙事主要由画面、声音来表现,画面为主体,声音为辅助(当然,细分的还有机位、构图、场面调度、造型、光线、色彩等等)。而且这声音也是从画面而来,不是空穴来风。当画面足以表达情感时,其他的就不再重要了。影片中,不论是开场,还是结束,也不论是战争中的刘峰坚守阵亡的战友,还是文工团解散,画面语言都足以表达了情感。或许编导低估了观众的理解水平,觉得唯有点破才有让你明了我的内心。其实,一部作品面世后,其所表达的意义并不是作者(旁白)说了算。一个伟大的作家,是不会把自己的作品固化,这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
作为影片,重要而基本的特点,就是隐藏起叙事行为的痕迹,恰如“来自乌有之乡的乌有之人讲述的故事”。但旁白的存在,无疑是强化的叙事行为的存在,这又是小说叙事的硬嫁接。且把影片当小说来阅读,旁白仅仅是起到了“视角”的作用,也就是整部影片由旁白者(小穗子)的角度展开。如果真的是如此,那旁白就有存在的理由。可惜并没有,影片还是以作者(摄影机)的全能全知的角度展开的。关于旁白与视角,《寻梦环游记》有着完美的表现。
三、个体人物性格的缺失
影片一遍看下来,最大的迷糊就是对人物的认知。那些舞蹈者,个个长得美丽而相似,无法区分开来。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就是个体人物刻划乏力。
人物的刻划,要通过有特征的言行来展开的,我们绝不会把林黛玉当成薛宝钗,也不会把薛蟠当成贾宝玉,就是这个理。影片把注意力集中在刘峰和何小萍身上,忽略了对其他人物的雕琢,造成了其他人物千人一面的扁平化。
影片中,有一组镜头要特别注意,就是文工团的女演员们在排练的场景。导演把他们置于镜子之前进行拍摄,以致以如果没镜子之间的缝隙,观众还真无法分清他们是真实还是镜像。镜子在影视中,是一种特殊的符号,它的出现总是表达着某种意在言外的蕴义。首先,它反映出人物的双重性格。舞蹈演员表面看起来美丽动人,而其实每个人都各有自己的小算盘,这样使得整个文工团在光鲜亮丽的表象之下还隐藏着无情与冷酷。所以,何小萍离开文工团时心中会暗生喜悦。其次,镜子还是艺术家通过对自我世界的凝视而反观现实世界的一个窗口,如柏拉图的“洞穴”说,如拉康的镜像论。在影片中,编导多次重复地使用镜像,无疑是对文工团这个集体的批判:它既点明了每一个演员的表像与内心,又反思了真善与伪情的高下。这个批判在对何小萍“撕衣”时达到了高潮,一人施暴众人漠视的画面,撕下了她们美丽的表面,露出狰狞的真实。此处的“每一个”演员,不包括刘峰和何小萍,他俩的形象并未出现在镜子里——即使是何小萍刚到文工团时的“首秀”、即使是晚上一人的独练,最为有意的是朱克拒绝与何小萍搭档时,镜头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变,由镜像转到了现实——这也是编导对善的肯定。所以在性格刻划方面,个体是失败,集体却是成功的,或许编导并不在意于每一个体。
四、原创音乐的空白
影片打的是“情怀牌”,这突出地表现的音乐的使用上。影片中的主要音乐基本上没有原创,都是演绎其他的作品。从《英雄赞歌》到《驼铃》,从《送别》到《绒花》。这些歌曲都是70后耳熟能详的,影片不惜笔墨,全部照搬照抄,它们的出现无疑会引起观众的共鸣,但同时也失去了一片影片存在的特征符号。这种现象,是原创乏力的一种表现,至今人们因《英雄赞歌》而想起《英雄儿女》,因《驼铃》而想起《戴手铐的旅客》,多少年后,我们会用什么来想起《芳华》呢?
1
下篇:从除夕到初一早
您的留言是我初心不改的情感之源!>

暂时没有评论
 访问量:508046
任何第三方若要引用、转摘本站信息,均需征得本站书面同意,否则视为侵权。本站信息为个人观点,若因引用本站信息而产生的任何情况,均与本站无关。Email:linmutou@163.com
闽ICP备14017840号-2